孝昌:暖心!他们热心帮助司机解燃“油”之急
- 编辑:一马平川网 - 67孝昌:暖心!他们热心帮助司机解燃“油”之急
夏日送清凉,关怀暖人心。
抓数字经济机遇,大力推动电商发展。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市场有序恢复,批零住餐全面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22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5个、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四位。
依托购物节、产销会、洽谈会等展会活动,组织50余户企业出滇入沪,实现现场签订产品订单超1000万元。召开电商产业发展峰会,实施覆盖11个县(市、区)1402个村(社区)的电商人才培训活动,推动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网络销售企业达83个,孵化转化直播电商人才131人,全网粉丝关注量达186.1万余人次,积极营造农特产品直播销售浓厚氛围,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全市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三品一标、电商大数据、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结合昭通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把十大物流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按月调度、现场推动、统筹联动等形式,推动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抓谋划、促开工、推进度、优服务,鲁甸工业园区茨院商旅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彝良县发界扶贫产业园建设、水富港物流园区工程、巧家县北互通物流中心建设4个在建项目正常推进,6个拟开工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前期工作。抓物流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
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2%抓住政策红利,助力消费多样化发展。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聚焦项目这个最大的支撑,发挥园区这个最强的载体,强化招商这个最大的变量,优化环境这个最硬的保障,电好基础,支撑起了云电东送的重要保障,昭通送电量规模全省第一。
全力推动10个专项行动和10大示范工程,启动大关天星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融合。聚焦魅力古城,做好保护文章。坚持因户施策、精准施策、一户一策,聚焦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点,以农户为基本对象,以村民小组为基本网格,深入开展户户清专项行动,建立2.5万个监测网格,组织5.5 万名干部常态化入户排查监测,41.8 万户脱贫家庭户户建立台账,量身定制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动态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转变主要依靠上级支持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主动上项目、拓融资、优服务,推动重点产业破题破局。
聚焦壮骨,打通外联内通大通道。深入推进交通强市战略,建成高速公路992公里、打通入川进黔11条大通道,综合交通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迈进,奠定了昭通产业发展的基础。
致力打造两山理论典范。聚焦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典范目标,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最关键的举措,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工程,完成17座小水电站拆除及生态修复,全流域率先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手握避暑名片,紧盯休闲度假,天赐凉机、昭您避暑,昭通成为避暑旅游目的地。彝良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刘焕鑫局长称为巩固成果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现场图 赵嘉 摄近年来昭通市对标全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采取一系列改革性举措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昭通市航拍资料图最让人振奋的是,昭通兜牢底线、迈步振兴,大美乡村展现新形象昭通是脱贫人口全国第一市,昭通坚定不移守底线、固成果,抓增收、促振兴,让乡村大舞台有干头、有说头、有看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100%,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迈出新步伐。坚持以道路为基、铁路为骨、港口为节、航空为翼,打造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城乡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聚焦兴昭,夯实六大战略交通基础。
做强产的文章,让发展的动能强起来。就业方面,精准落实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措施,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105万脱贫劳动力、19.7万易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6.9%、89.2%、92.2%,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对昭通四有就业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昭通古城实行微改造、精提升、富内涵,文物修缮等七大工程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创建,将再现古城繁华,彰显古城生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突出务工人员、三类对象、避险搬迁对象、失地群众、易地搬迁对象五大群体,聚焦增收、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五大任务,以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去年,全市民生资金支出占比达82.4%,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就业增收成为最安心、最放心、最舒心、最贴心的民生幸福,去年,全市民生资金支出占比达82.4%。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昭通坚持建设大交通、夯实大基础、促进大发展,跑出了综合交通建设的加速度,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万山沟壑变成了高速纵横,建成综合交通大枢纽。围绕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立足昭通丰富的硅、磷、煤,以及水电、光伏、页岩气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资源经济,细化制定了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文化旅游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立起了全市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同时,昭字号品牌农业加快打造,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围绕一山、一城、一址、一江谋划的10大文旅项目深入推进,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喜人,昭通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致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夯实基础设施。
按照做大昭鲁中心城市、做强镇雄副中心城市、做优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构建全域覆盖、相互衔接、配套联动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梯次有序、疏密有致、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加快提升产业和人口等城市发展要素集聚力。同时,加快推进9个万人易迁安置区脱贫致富示范创建,高质量推进40个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示范点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还将建成10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3.07亿元的国家级国土绿化试点,启动建设水美乡村、绿美示范等项目,复垦复绿土地1028亩、人工造林1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5万亩,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村庄绿化37.6万株,流域内基本实现看不见荒山、看不到祼土。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今年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5万个,昭通职业学院招生办学。
加速推进风光水储项目开发,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煤电一体化发展。有序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工返城不返乡,让更多群众实现安居梦、过上新生活。
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的大背景下,今年,市委、市政府顺势而谋,提出要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重点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作中重点突出3个致力: 致力打造最美生态河流。渝昆高铁作为云南省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于2027年建成通车,昭通将构建连接昆明、融入成渝的1小时经济圈。持续增收家家有支撑。
同时,坚定不移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水源工程加速成网、骨干电网加密推进、通信网络加力提速、能源物流加快建设,形成有效支撑昭通发展、更好服务全省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高原特色农业、现代文旅5个千亿元产业,昭通已成为全省重要绿色能源基地、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中国笻竹之乡、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资源经济逐步成为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当前的昭通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未来的昭通必将成为全省巩固脱贫成果最好的州(市)之一综合交通发展最好的州(市)之一壮大资源经济最好的州(市)之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州(市)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最好的州(市)之一大美昭通,未来可期。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成以竹产业基地为主的经济林果142万亩,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8个、专业村36个,投资120亿元的中国贵酒·赤水源产业科技示范园即将开工,一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加快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靓底色。
开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营造安心发展、顺心办事、舒心生活的营商环境。目前,正加紧开展两山理论样板典范的申报工作。
用发展思维认识发展中的困难,用发展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强化产业思维和工业思维,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昭通的产业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破发展之困。聚焦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目标,坚持把截污治水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加快补齐两污短板,统筹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流域内17个乡镇两污设施全覆盖,干流88个排污口完成分类治理73个,改造卫生户厕18万座。从磷起步,国家宣布昭通磷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磷矿资源开发的战略风口,发展磷基及新能源电池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硅模发展,合盛硅业、旗滨光伏玻璃等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支撑起昭通绿色硅铝的四梁八柱。加快推动客货枢纽一体化发展,引导带动各种运输方式设施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全面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衔接便捷、运转高效的一核两极四中心综合交通大枢纽。
统筹推进五城共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四大改造,今年实施300公里市政管网、38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75个老旧小区、4089套棚户区改造建设,推进G247鲁甸至大关、G352昭阳至鲁甸快捷大通道项目建设,启动昭鲁中心城区十大公园改造,持续推进古城改造保护提升,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昭通的产业特别是工业长期依靠电烟煤拉动,体量小、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
聚焦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路径,严格限制四高项目落地,狠下决心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规模养殖场18家,实施易地搬迁群众3.61万人。打好就业增收、产业促收、政策助收、兜底保收组合拳,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